引言:
—年,蒂博尼哥罗以复兴伊斯兰教,驱逐异教徒为口号,发动抗荷战争。日惹全区响应,参加者达3万多人。后荷兰人利用梭罗公国的力量进行镇压,加之起义军内部发生分裂,个别领袖叛变投敌,起义受挫。
(一)特派员的来临
从荷兰派往印度尼西亚的三个特派专员是:埃罗持、范德尔卡勃仑和比斯克士。范德尔卡勃仑将留驻印度尼西亚任总督。
特派专员们在考虑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在印度尼西亚为私人资本开辟道路。荷兰国内的私人资本由于从印度尼西亚获得巨大利润,愈来愈强大了。因此愈来愈多的人想直接到印度尼西亚经营,以期获得比通过东印度公司攫取更多的利润。
埃罗特就是如此主张的一个人。
上述三个持派专员制订了一个计划来增加印度尼西亚的欧洲居民,并且为他们提供土地。
莱佛士征收的地税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虽然起初他是想以乡村为单位)。特派专员委员会决定在土地尚未丈量和产品尚未估价以前,以乡村为单位征收地税,每个人应负的税务由村长决定。
已被莱佛士废除的强迫命令的种植,现在又恢复了一半,即强迫农民种植某种农产品,在农民把产品的一半或三分之一缴纳给政府作为地租之后,剩下的产品得自由贩卖。但在勃良安继续实行强迫命令的耕种。
新的规定并未使情况有所改变,因为农民的收获物不能自由贩卖,其价格由买者随意规定,产品的一大部分落入区长或少长手中。经营农产品贩卖的是区长或乡长,因为种植园是向乡村租赁的,不是向个人租来的。
政府人员的编制有所改变。州长之下设县长,县长之下是管理国家收入的监督官(监督官后来编入内务部官吏系统)。
总督根据州长的建议任免甫巴迪。甫巴迪从殖民地政府领取薪俸,有权征用管辖下的印度尼西亚人的劳动力,每人每年为他服役若干日(徭役)。
甫巴迪之下设巴迪,巴迪之下是区长,区长之下是副区长。区长和副区长的事务由门的里协助办理。
以前莱佛士所划分的州后来略有更改。吧达维亚独自成为一州。加拉横又恢复为一州。邦卡兰从泗水分出来,同双门纳合并成一州。
在司法方面,废除了陪审制。
在这个时期,荷兰殖民地政府在爪哇以外的地区遭遇到许多困难,但是在爪哇的起义次数并不很多、万丹仍然有许多写“强盗”。井里汶不断地发生骚乱。井里汶的人民要求任命拉查卡诺曼的儿子玛斯阿玛持为苏丹。加拉横地区的人民在巴固斯耶宾领导之下暴发了起义。后来在巴固斯施立特领导之下的斗争更形激烈,使井里汶市受到威胁。
中爪哇和东爪哇的情况可以说是平静的,但是以后的事实表明,那种平静只是表面的。
年,埃罗特和比斯克士离开了印度尼西亚,而范德尔卡勃仑则留下任总督。
范德尔卡勃仑按理应该执行特派专员委员会所已制订的计划,或修正那些已经开始实行的措施,然而他思想顽固,赞同过去东印度公司所实行的一套老办法。开始的时候他还服从埃罗特的领导,但当其他二位特派专员已回荷兰只他一人留下时,他就多方阻挠以前已决定的改革计划。他阻挠欧洲人获得建立种植园的土地,他又阻挠欧洲私人商业的活动。在这个时期有许多英国商人在爪哇进行贸易活动。他在商业方面所采取的措施,使得英国人非常苦恼。然而使荷、英关系恶化的还不仅仅是由于上述的措施。
事实表明,荷兰的海运和商业已不能同英国竞争了。荷兰的商船所剩无几。开往印度尼西亚的荷兰商船运载的货物很少,这时英国的工业已经很发达了。荷兰商船到了印度尼西亚也很难获得货物,因为荷兰商人不像英国商人那么能干。
因此莱佛士规定的英、荷船只一视同仁的办法被废除了。英国船只缴纳的税率比荷兰船髙。这样,荷兰的海运和商业发展起来了。但是这还不够。因为英国人所控制的海运和商业还占2/3。因此,荷兰又规定对于外国布匹征收25%或35%的关税。
荷兰为了巩固自已的地位,于年创立荷兰贸易公司(又译小公银行),资金三千七百万盾。这个公司后来专门办理殖民地政府农产品的运输和贩卖。
开始的时候这公司赢利不多,因为那时印度尼西亚的种植情况不佳。几年以后,强迫种植制扩大和加强了(此东印度公司时期更甚),这公司才迅速活跃起来。
范德尔卡勃仑不赞成自由贸易和自由经营种植园,但是他不敢明目张胆地恢复旧制度。他只是阻挠新制度的实行。这样一来,爪哇的经济愈来愈衰退,政府的收入愈来愈减少。
后来蒂博尼哥罗战争爆发,荷兰人陷入更恶劣的处境。
(二)战争的原因
欧洲学者对于蒂博尼哥罗战争的起因、性质和蒂博尼哥罗的态度的阐述没有一个能令人满意,因为他们一般只是偏重于原因的一部分,不能把所有的原因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看,也没有把这个战争看成是印度尼西亚人和荷兰人之间的矛盾所引起的结果。
欧洲学者所提出的发生战争的原因如下:
1.蒂博尼哥罗因为未被任命为苏丹,心中怀恨。
2.租赁土地问题。
3.爪哇诸王的辖区被缩小了。
4.承包关卡税的中国人对印度尼西亚人民的沉重压迫。
5.爪哇社会道德的沦亡。
6.当时日惹州长及欧籍官吏等的昏庸无能。
为了要明了蒂博尼哥罗战争的起因,我们有必要先就第六条略加阐述。
邦格兰蒂博尼哥罗乳名安托威尔约,是苏丹阿莽古甫握诺三世(苏丹罗佐)的妾所生的长子。他大概是在年出生的。
他的祖母拉都阿根(苏丹阿莽古甫握诺一世的遗孀)在日惹附近的平原建筑了一所大厦。那个地方名叫德卡尔列佐。
蒂博尼哥罗被他的祖母带到德卡尔列佐,他就是在这个地方长大的。
他的祖母是一个非常虔诚的宗教信徒。许多硏究伊斯兰教的学者经常到德卡尔列佐访问。
因此蒂博尼哥罗成为一个非常虔诚的伊斯兰教学者。他不喜欢过问人间的事情(他在万鸦老写的自传中所说的话)。
他的祖母去世之后,那座大厦曾经修葺过。德卡尔列佐的居民愈来愈多,其中有不少是伊斯兰教的学者。
蒂博尼哥罗非常喜欢浪游和在山洞中隐居修行。他曾经到南方海岸附近的朗舍山洞中隐居修行一次。他在自传中说,当他在那山洞中修行时,拉都居杜尔(南海女王,又称耶依罗洛居杜尔)曾经降临,使山洞大放光明。拉都居杜尔对他说,如果时候到了,她将再来。
拉都居杜尔被认为是马打蓝王族的庇护者,因此蒂博尼哥罗希望得到她的指示或者是赐福,那是不足为奇的。
蒂博尼哥罗一生的历史表明了,他对于精神比对物质更加重视。许多欧洲学者忽视这一点,因此认为蒂博尼哥罗渴望做苏丹,并说他由于未被任命为苏丹,因而内心愤懑。有一位学者说,蒂博尼哥罗的品质是优秀的,但他充当起义的领导者或人民的先锋,就完全失败了。这位学者没有考虑到蒂博尼哥罗实际上并没有鼓动反抗,也没有打算为个人图谋利益。蒂博尼哥罗是被迫反抗荷兰人的。他之所以采取武装斗争的方式,是由于对他和对人民来说,除此以外别无其他途径。
另外一位学者把蒂博尼哥罗比成沙士比亚戏剧中的哈姆雷特:这位主角屡欲采取行动,然而心中老是犹豫不决,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干什么。这种看法是正确的,但是这位学者没有全面地考虑问题,没有淸楚地说明蒂博尼哥罗是被迫反抗的。
同时这位学者不了解,东方的“英雄”具有特殊的意义。东方英雄进行斗争主要不是由于个人的愿望,而是为了群众的利益。
关于蒂博尼哥罗的质量及其态度将在下文加以阐述,现在想先提一提的是要指出他是一个非常虔诚的伊斯兰教信徒。有人臆断他热中于做苏丹,这种说法是否正确,我们可以从本文关于蒂博尼哥罗战争的叙述中得到回答,为了便于说明日惹王族内部的复杂关系,这个问题应该先提出来谈一谈。
前面已经讲过,苏丹阿莽古甫握诺二世被丹德尔斯强迫退位,王位由邦格兰阿迪巴迪阿囊继承,号称“罗佐”(意为国王)。
英国人侵占爪哇之后,苏丹斯甫恢复了王位,苏丹罗佐担心将被完全排斥出去。
有一个时期英国人犹豫不决,不知道承认谁为苏丹才好。克劳富特曾同蒂博尼哥罗的代表举行会谈,蒂博尼哥罗设法使他父亲的地位不致动摇。
当时苏丹罗佐图谋反抗,但为蒂博尼哥罗所阻。蒂傅尼哥罗劝他和从前一样位居苏丹斯甫之下,充当邦格兰阿迪巴迪阿囊。蒂博尼哥罗认为这是最好的办法。
英国人接受了这个建议。
根据蒂博尼哥罗自传中所载,英国人曾向他建议,如果他父亲做了苏丹,他将成为王储。这建议被他拒绝了。有的欧洲学者以为英国人确曾允诺给蒂博尼哥罗王储的地位,后来英国人,继之是荷兰人,没有履行这个诺言,因此他心里非常懊恼。另外有一位学者以为答应蒂博尼哥罗为王储的是苏丹罗佐。
苏丹阿莽古甫握诺三世于年去世,继位的是嫡子玛斯查罗特,号称苏丹阿莽古甫握诺四世。由于他那时年仅十三岁,由邦格兰巴固阿兰摄政。
阿莽古甫握诺四世成年之后开始执政。但是他执政的时期不长:二年之后,他在巴迪家中进餐时暴毙(年)。
荷兰殖民地政府任命阿莽古甫握诺的幼子拉登玛斯墨诺尔为苏丹。另委邦格兰蒂博尼哥罗、邦格兰莽古甫美、拉都庚佐诺(苏丹的母亲)和拉都阿庚(苏丹的祖母)为摄政。日常政务在州长监督之下由巴迪办理。
一位荷兰学者说,如此安排摄政人员是为了使蒂博尼哥罗的权力不致于太大。
荷兰人的确已经知道蒂博尼哥罗是不喜欢他们的。蒂博尼哥罗眼看日惹州长(纳赫斯)在王宫中推行欧洲风习和服装,心里很气愤。他看见租赁给欧洲人的土地愈来愈多,纳赫斯自己也开辟种植园,心里更加愤慨。因此,他愈来愈少到日惹去。
欧洲学者没有一个认识到蒂博尼哥罗之所以不满,是由于被委任为摄政的并不是他一个人,而政府的事务又由州长和巴迪办理。这种措施的确降低了他的地位,显然表明殖民地政府怀疑蒂博尼哥罗,因为从前苏丹查罗特的摄政仅一人,即邦格兰巴固阿兰。
此外,实行这样的摄政办法事前又没有同蒂博尼哥罗商量,这就难怪蒂博尼哥罗认为自己是被忽视了。我们知道,荷兰人方面认为蒂博尼哥罗是渴望做苏丹的,因此蒂博尼哥罗有理由把荷兰殖民地政府对他采取的措施看作是对他的污蔑。
州长(德萨里斯,后来是施美萨尔特)和巴迪在对任何一件事情作出决定或采取什么措施之前,都没有同蒂博尼哥罗或莽古甫美商量,这使蒂傅尼哥罗更加愤怒。
基阿伊邦胡鲁拉玛诺丁和达努列佐巴迪之间发生纠纷。邦胡鲁辞职,巴迪委派格蒂甫阿诺姆继任。蒂博尼哥罗不同意这样的委任。他认为只有国王才能委任邦胡鲁,所以这个委任是无效的,从而所举行的一切婚姻也是无效的。这件事情使蒂博尼哥罗心中郁郁不乐。
结语:
荷兰殖民地政府、州长和巴迪对蒂博尼哥罗的所作所为是不妥当的,然而蒂博尼哥罗并没有采取什么行动。他并没有考虑到用暴力反抗。而后蒂博尼哥罗与荷兰人谈判时被“拘留”,囚禁25年,死于望加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