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证预制菜的新鲜、口味、口感,满足人们的预期,才是预制菜真正打开C端市场,获取消费者信任做大市场的关键点。
海天味业无疑是这个国庆期间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从“海克斯科技”“全是科技与狠活儿”冲上话题热搜,再到“海天双标”风波,添加剂的问题也多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人们谈添加剂色变,陷入对添加剂的焦虑,而这无疑也给此前就备受食品安全质疑的预制菜敲响了警钟。
“添加剂焦虑”弥漫消费市场
添加剂事件,要追溯至网红博主辛吉飞9月发布的一个视频。
凭借“科技与狠活儿”和“海克斯科技”的口头禅,辛吉飞走红网络。视频显示,他用食用盐、味精、呈味核苷酸二钠、高浓酸酱油香精、焦糖色素等原料调制出了“丝毫没有豆子和黄豆的酱油”。
△图片来源:摄图网
试喝环节时,辛吉飞把某牌酱油的logo做了遮挡,和纯天然的酱油进行了一次对比。视频本身没有任何问题,表达的意思也很明显,即酱油可以被勾兑,用各种添加剂以假乱真。
很快,“海克斯科技”“全是科技与狠活儿”霸占热搜话题,借着辛吉飞的热度,一些短视频账号也开始借机炒作,并把“酱油致癌”“吃酱油掉头发”“坑害国人良心何在”等标签扣在了海天味业的头上,瞬间将海天味业(下文简称“海天”)推到风口浪尖。
之后,海天连发3份声明,但仍未堵住悠悠众口。尤其是有网友晒出了在国外买的无添加剂款海天酱油,引发了消费者对海天添加剂使用“双标”的讨论愈演愈烈。随着事件不断发酵,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审查”自家调料的配料表。
“添加剂焦虑”开始在消费者中蔓延。尽管国家相关机构、食品企业、相关专业人士一再表示,当前我国合法的食品添加剂有多个品种,如常见的防腐剂、着色剂、甜味剂、抗氧化剂、漂白剂等,经过专业风险评估,在相关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合理使用合法的添加剂,对人体是安全的。
但这些都未能止住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恐惧”。
过去,部分无良企业在逐利心态下使用非法添加剂或是过度使用食品添加剂,比如前几年被曝出的三聚氰胺、瘦肉精、苏丹红,使得食安问题频发,让消费者谈添加剂色变。
如今,网络科技更发达,添加剂影响健康等舆论被广泛、快速地传播,更是增加了消费者对添加剂以及使用添加剂的相关产品的担忧。这其中就包括了预制菜。
预制菜行业应敲响添加剂警钟
众所周知,预制菜是运用现代标准化流水作业,对菜品原料进行前期准备工作,简化制作步骤,经过卫生、科学包装,再通过加热或蒸炒等方式,就能直接食用的便捷菜品。
为了延长保质期,预制菜中绝大部分都会添加防腐剂。同时,为了复原口味,增加口感,不排除有一些厂家会添加过量或加入非法的添加剂。
而这次的添加剂事件,无疑也给一直被带着食安质疑声音的预制菜行业再次敲响了警钟。
谨慎、合理使用添加剂,才能获得消费者信任,做大品类市场。
保质期长,口感偏油、偏重口味,在消费者刻板印象中,预制菜一直是具有较多添加剂类的产品。
此外,随着消费主力越来越年轻化,消费者的知识广度、搜索能力、学习能力相比上一代消费者,有了长足进步。对于预制菜包装上所列的原料,配料表所使用的调味料中的相关添加剂含量等,很多消费者只要花点心思就可以辨别出该预制菜菜品是否优质。
△图片来源:摄图网
要扭转这样的刻板印象、获取消费者的信任,生产商就必须更合理、谨慎地使用添加剂。
换个角度看,如果在市场发展的起步阶段,参与其中的各板块就都能重视食安、健康营养问题,合理、合法使用添加剂,让预制菜产品给消费者留下好印象,也更有利于行业长远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已经有十余个城市、行业协会发布了预制菜相关标准,随着这些标准的发布,预制菜行业也将越来越规范。一些不守规矩的生产商、销售商未来势必会被清出市场,企业“钻空子”、打擦边球的风险也会越来越高。
生产全环节严格把控,同时加速升级保鲜、研发技术。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食品添加剂是人工加入的化学品,控制在一定的量内,并不会带来食品安全问题。对添加剂的“克制应用”,也是评价产品综合品质的重要指标。
事实上,伴随食品工业、预制菜后端生产/研发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添加防腐剂的预制菜已经可以实现。
年产预制菜数以百吨计的盘点食品科技董事长伍俊峰曾表示,绝大多数预制菜都需要经过高温烹饪,本身就是杀菌过程;接着使用液氮等速冻技术,通过超低温冷冻,完全能抑制微生物繁殖,所以不需要额外添加防腐剂。
但即便如此,预制菜制作中所使用的调料仍然可能含有添加剂。所以,预制菜生产时不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