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零添加名目越来越多,愿商家套路也是 [复制链接]

1#

高维

“咱家的零添加酱油,没有狠活儿,没有科技……”某酱油在“双11”当天的卖力营销,让“零添加”话题热度再起。

不只调味品,在乳制品、饮料、食用油等食品的外包装,标注“零添加”“不添加”已成风。甚至还有“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国人健康意识觉醒,“零添加”是未来的趋势。

然而,任凭话术包装再精巧,伪概念始终是伪概念。宣称“零添加”,一般有两种暗示:不含非法添加物,不含食品添加剂。首先,苏丹红、三聚氰胺等本就非法,一些商家有意“自证清白”,有变相贬低同行、“恐慌式营销”之嫌。其次,强调“零添加”更健康,不仅有悖事实,也是对食品添加剂的污名化:现代食品工业中,绝大多数食品都含有添加剂。

为了差异化竞争,“零添加”的名目越来越多,几乎成了商家的修辞游戏:只是加工过程中不加,不是原料中没有;不是没有添加剂,只是用其他物质来代替;“零糖”“零脂肪”“零卡”等“变种”让人眼花缭乱……不该加的越少越好,是很多人的普遍心态,但殊不知“零添加”不仅一点也不美,反而可能意味着“高代价”。有些标注“不含防腐剂”的食品,为了维持保鲜效果,不得不添加大量的盐和糖,与它的健康主张背道而驰。

前不久,北京市市场监管局专门发布消费提示指出:迄今为止,我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食品安全事件中,没有一起是由于合法使用食品添加剂造成的。为了遏制“钻空子”“打擦边球”等乱象,年出台的《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也曾明确要求:食品包装不得标识“无添加”“零添加”等字样。

归根结底,“零添加”不是什么技术问题,也扯不上健康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商业诚信问题。商业行为中的信息不对称天然存在,只是有的套路藏得深一些,有的就不太“高明”了——日前,湖南有一名女士网购面包,包装配料栏竟写着——“保密”。

给“零添加”乱象做“减法”,有赖监管和制度做“加法”。这就要求相关部门举一反三,建章立制,切实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守护舌尖上的安全和安心。食品添加剂没有“原罪”,真正需要“零添加”的,是商家的套路。

高维

南方评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